澎湖县历史建筑澎湖宪兵队
澎湖宪兵队位于澎湖天后宫西邻,前身为澎湖水师协镇(副将)署,并在澎湖之役后升格为澎湖水师镇,水师镇办公署另移他处,而原协镇署则改挪作澎湖通判衙门经营。一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归因乙未战争使日军登陆澎湖,使澎湖岛宪兵队进驻之初,通判署内的建物配置都没有太大的变动,并在署旁增建监房及化善所各一处。
日治时期,原通判衙门建筑则由台湾宪兵队澎湖岛分队使用,并在昭和6年(1931年)时,宪兵分队将原通判衙门厅舍拆除改建,并兴建包含武道厅本身、马房、办公厅、及6栋宿舍的新厅舍公事。昭和16年(1941年)归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单位人员则在管辖区域北侧边坡兴建2座防空洞,已供宪兵门及其军方家属躲避空袭之用。
战后至今
民国34年(1945年)国军接收澎湖过后,先将宪兵队营区拨交澎湖防卫司令部运输组使用,也曾应部队人数的增加而增添了一些厨房、厕浴等建筑,并且将营区西北侧的两栋日式宿舍辟为「女青年之家」,到民国47年(1958年)为因应八二三炮战的新局势,军方则改组为马公港口指挥部(简称港指部),也增建了餐厅及L形大厅后面的地下战堡,来增加支援金门前线的运补功能。而营区北侧的土丘则因为划交给空军防炮部队接管,而增建了防空炮座等设施。民国62年(1973年),县政府因辟建民族路南段,而将土丘南侧的两栋日式宿舍拆除,民国84年(1995年)L形办公厅西侧的两栋日式宿舍也因老旧因素而被拆除,改建为两层钢筋混凝土造寝室大楼。民国89年(2000年),县政府将港指部营区变更地目为「社教用地」,2002年又将港指部登录为历史建筑。
本案件配置13HP引擎移动式细水雾设备做为初期灭火的防灾设备,其防护半径为30M,另配备100M高压软管卷盘车延长防护半径,此设备简易可单人操作,业主随时可进行教育训练,当熟能生巧时如果遇到紧急状况时便可从容应对 细水雾设备作为防护的工具停电时也可以继续使用不须另外设紧急电源,可于第一时间灭火将灾害降到最低对业主及大环境来说是最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