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建于1955年12月4日。民国44年当时担任教育部长的张其昀先生,有感于社会历史教育的重要,在其任内推动建设「南海学园」,并首先成立「国立历史文物美术馆」,以发挥宏扬历史文化教育的功能,于是,政府迁台后开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因而诞生,由包遵彭先生出任首任馆长,部分文物来自原河南博物馆。1957年10月10日国立历史文物美术馆正式更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建馆馆址选定于植物园内的一栋日式木造建筑,这栋建筑在日治时期是作为当时总督府殖产局的商品陈列馆。本馆建馆之后,自1958年开始进行馆舍改建,增建陈列室及划廊,1961年兴建「国家划廊」用以展出书划作品,1962年增建传统建筑式展览大厅,1971年原有木楼奉准改建成传统建筑样式的展览大楼,成为目前红墙绿瓦的建筑体。
史博馆建筑于2007年受台北市政府登录为历史建筑,我们将依《文化资产保存法》的相关规定办理重新整修,在原有历史风貌与架构下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无虞,除附设现代材质外,仍将保留原有红墙绿瓦外观,为防护馆内资产及人员的安全维护全馆采用开放式细水雾系统,应用2段方式探测器24小时无时无刻侦测火灾在第一时间通知管理人员,可紧急处理或由火警主机启动该区进行灭火维护历史建筑安全。